研究發現:我們最愛喝的酸奶和乳酸菌飲料,很有可能會致癌
益生菌,這個聽起來充滿光環的名字,通常會讓人聯想到腸道健康、免疫增強和營養吸收。
然而,最近一項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卻揭示了,益生菌,尤其是乳桿菌在特定條件下可能會成為腫瘤的助推器。
該研究發表在《Cell》子刊《Immunity》上,提供了關于益生菌與癌癥之間復雜關系的新視角。
益生菌是指能夠為宿主健康帶來益處的活微生物。
根據《益生菌于健康專家共識》的定義,適量的益生菌能夠改善消化、調節免疫和預防腹瀉等。
然而,正如論文作者所指出的,市售的益生菌產品并不一定都能顯現出積極的效果。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關注了益生菌乳桿菌如何通過代謝膳食中的色氨酸來影響腫瘤免疫。
色氨酸是一種重要的氨基酸,能夠通過微生物的代謝轉變為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吲哚。
研究團隊發現,乳桿菌能將色氨酸代謝為吲哚,并激活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中的芳香烴受體(AhR),從而抑制腫瘤免疫并促進胰腺導管腺癌(PDAC)的生長。
巨噬細胞是重要的免疫細胞,負責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反應。
然而,當這些巨噬細胞浸潤到腫瘤組織中,就會轉變為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它們可能為腫瘤的生長提供支持,并抵抗化療的效果。
研究顯示,PDAC中的TAM具有顯著的免疫抑制作用。
此外,科學家們通過RNA測序比較了腫瘤內巨噬細胞與正常巨噬細胞的轉錄組差異。
他們發現,PDAC中的TAM表達了多個與腫瘤生長相關的基因,并且AhR的活性顯著增強。
AhR的功能是調節免疫反應,而其激活又依賴于微生物代謝產物,特別是乳桿菌代謝產生的吲哚。
乳桿菌通過代謝色氨酸產生吲哚,吲哚能夠激活TAM中的AhR,進而促進腫瘤生長。
在使用抗生素氨芐西林的情況下,乳桿菌受到抑制,這使得小鼠體內的腫瘤重量減輕,顯示出抑制腫瘤的潛力。
研究還發現,乳桿菌L. reuteri和L. murinus能夠產生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乳酸(ILA),這兩種物質均能激活AhR,從而進一步促進腫瘤生長。
總的來說,這一研究提醒我們,益生菌的作用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
在提升健康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謹慎對待它們在特定情況下的潛在副作用。
未來的研究將繼續探索微生物群與疾病之間的關系,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