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大瓶裝飲料走紅,遠不止是精打細算而已
近日,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多款飲品都推出了“大容量”包裝。記者注意到,相對于普通包裝、迷你包裝,大包裝飲品明顯更優惠。以某款瓶裝茶飲的價格為例,迷你裝每100ml的價格要比大包裝貴出15%左右。夏季飲料需求更大的時候,消費者購買大瓶裝明顯更劃算。分析人士表示,“此前受多重因素影響,部分群體開始熱衷于囤貨,飲料廠家也敏銳地嗅到了這一市場改變,推出大包裝產品也就在情理之中。”(中新社)
大包裝飲品早已有之,只不過長期局限于幾個有限的品類,比如說碳酸汽水、果汁等。其消費場景,也很狹窄,主要就是家庭聚會、餐館聚餐等。整體來說,“大瓶飲料”以往并不是太受待見,其原因也是顯而易見,比如說“喝不完,影響口感”“不易保存,怕變質”。而時至今日,供需兩端的種種跡象表明,大瓶裝飲料大有“迎風起飛”之勢。這一新變化,既是特定消費心態、消費習慣的投射,也給飲品行業帶來了新的課題。
大瓶裝飲料的走紅,一個最基本的大背景是,飲料的品類劇增和深度的細分。從過去汽水、果汁、乳酸飲料等少數幾個大類,到如今衍生出各式各樣、名目繁多的龐雜飲品譜系。這套行業賽馬機制下,總有能脫穎而出者。這種“脫穎而出”,既可能是某一“單品”的勝出,也可能是一種“方式方法”的成功。近年來,不斷有網紅爆款飲品紅極一時,這就屬于前者;而“大包裝”的流行,就屬于后一種情況——總有些飲料被證明更適合推出大包裝,這引發了全行業的跟風效仿。
所謂消費,不僅有購物的功能性指向,更內含著一種價值意趣的不可名狀。此前,受“萌經濟”影響,食品飲料界一度刮起小包裝風,兩三百毫升的飲料新品扎堆上市。可可愛愛,淺嘗輒止,喝著滿口的糖分,也能打住“負罪感”。而最近,網絡流行的話語則是為之一變,諸如“不是小瓶買不起,而是大瓶更有性價比”之類的,把精打細算拿到臺面上。其倒未必是真計算了每100ml的單位售價,反正就是“很大很踏實”“喝很久就很賺”,一種虛渺的獲得感。
有人抱著一大瓶“無糖茶”當水替,據說剛好適合一天的水分攝入量,妥妥帖帖的適合;有人把大瓶風味飲料塞進冰箱,時不時倒在玻璃杯里喝上一口,夏天里看著杯外的冷凝水珠,就很解壓。熱衷大瓶飲料,遠不是精打細算所能解釋,其中總有些莫名其妙的情緒若隱若現,畢竟消費說到底還是讓自己開心,而開心的方式,則是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