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飲料先看“分級”,“健康分”如何攪動茶飲界?
在上海,喝飲料可以選等級,營養標識一目了然。近來,上海的一些商場中,部分飲品的產品包裝上出現了分級標識。這正是基于上海開啟的“營養選擇”試點項目,這也是我國首次提出飲料“營養選擇”分級標識。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式茶飲市場規模達3333.8億元,2025年有望達3749.3億元,街邊琳瑯滿目的奶茶店也反映出蓬勃的消費市場。
本周正值全民營養周,新一批試點“分級貼標”單位出爐。“分級貼標”試點下,“健康分”選項正在攪動茶飲界的江湖。
飲料“營養選擇”分級看其“短板”
在上海,走進某家以新中式茶飲為特色的網紅奶茶店,在點單屏幕上,“四色”營養標識很醒目,從A到D四個等級顏色依次為深綠、淺綠、橙色、紅色。
記者在該奶茶品牌的小程序上點單實測,選擇不同杯型、溫度、糖度后,系統會在右上角生成產品的對應分級。以同一款產品為例,在杯型和溫度不變的情況下,選擇標準糖,評級為C級,選擇少糖時,評級跳轉為B級。
飲品不同的杯型、溫度等同樣會實時影響評級變化,而不加糖、不含牛奶的純茶飲品,通常被標注為A級。
這一“營養選擇”分級標識由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參考國內外標準,根據飲料中非乳源性糖、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劑的含量對飲料進行綜合分級,分級從A到D級,其推薦程度遞減。
“此次分級依據的4種成分都是需適量或限量攝入的,在評定等級判定上,將最低等級作為最終總體級別,簡單來說,一款飲料的‘營養選擇’分級要看其‘短板’。”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控制所營養科主任臧嘉捷舉例說,某款飲料中,非乳源性糖含量為5.6克/100毫升,等級為C級;飽和脂肪含量為1.2克/100毫升,等級為B級;反式脂肪含量為0克/100毫升,等級為A級,且未添加非糖甜味劑。飲料的最終評級會參考非乳源性糖含量,被定為C級。
“就像選電器時參考的能效標識一樣,飲料營養分級后也一目了然。”不少網友點贊這一舉措,有人直接表示,“以后會多多嘗試少糖甚至無糖的飲品。”
飲料貼標,防控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給飲料分級并非新鮮事,已有超過30多個國家或地區給飲料及食品“貼標”,這種措施稱為食品包裝正面標識(FOP),是基于營養素度量模型開發對食物營養進行綜合評價的呈現形式。
“FOP作為營養成分信息的進一步補充,能讓消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營養狀況,并迅速做出健康選擇,這一措施是世衛組織提倡的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最合算措施之一。”臧嘉捷說。
市疾控中心曾對全市13個品牌銷量前三的現制奶茶,共計122款產品進行營養分析,結果發現,93.3%標稱“不額外加糖”的奶茶,實際總糖大于0.5克;47.4%標稱“三分糖”的奶茶,實測總糖大于5克。
“按照上海最新試點的飲料分級,僅含糖量一項,93%以上標稱‘額外不加糖’的奶茶,可能被評為B級以上;將近一半‘標稱三分糖’的奶茶,可能被評為C級以上。”臧嘉捷說,這意味著,不少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入了糖分。
“世衛組織將糖、煙、酒并列為腫瘤三大誘因。”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伍佩英告訴記者,過多攝入含糖飲料可增加兒童、成人齲齒、超重或肥胖的發生風險,可增加成年人2型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發病風險。
上海市居民膳食與健康狀況監測結果顯示,上海市成年居民飲用含糖飲料率為67%,上海市中小學生含糖飲料飲用率為90%。在醫生眼中,更危險的現象是不少人將飲料當水喝。此前有報道稱一名患者“喝奶茶將自己喝進ICU”,其因長期飲用奶茶、可樂等飲品卻不喝水,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一度出現顱內血栓。“控制含糖飲料攝入,很有必要。”伍佩英說。
分級是引導,“放飛喝”不可取
本市“營養選擇”試點已推行近3個月,從試點情況看,消費端與企業端均積極響應。根據試點門店的銷售數據看,A、B級飲品的月銷量占比持續上漲,不少市民的“控糖”意識正從思維方式轉化為消費決策。
市疾控中心透露,目前第一批有4家企業參與“營養選擇”試點項目,第二批試點單位共10家。
不過,醫生也提醒,飲料分級并非發“好人卡”,換言之,雖然A、B級飲品在通常情況下含有更低的糖和脂肪,但絕不意味著可以敞開喝、“放飛喝”。
“我們常說,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同樣地,也不能拋開劑量談健康。”伍佩英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每日添加糖攝入最好控制在25克內,“以目前的分類標準看,B級飲品的非乳源性糖要求控制在0.5-5克/100毫升,一瓶飲料按照500毫升計算,滿打滿算正好達到25克的標準,所以,一不留神就容易糖超標。”
醫生建議,盡量少喝或不喝含糖飲料,更不能用飲料代替飲用水,尤其是兒童或青少年飲水更應以白開水為主,避免喝含糖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