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飲水思源 銘記來路
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提醒全黨同志要飲水思源、不忘初心,金秋時節又來到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再次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
不忘來路,方知何往。眼下,正在央視播出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就深刻反映了共和國篳路藍縷一路走來的不易,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全方位了解新中國發展的一扇窗口,更為迎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積蓄力量。
紅色政權來之不易。回望歷史,南昌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解放全中國……經過28年的浴血奮斗,新中國的曙光,終于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為了這一天的到來,無數革命先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新中國來之不易。面對一窮二白的“家底”、西方預言家們斷言中國共產黨收拾不了的“爛攤子”,我們硬是靠著不畏艱難、頑強奮斗的精神,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取得“兩彈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修建起鐵路、公路、橋梁……中華民族自此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這樣一種堅持從國情出發、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的方法論智慧,貫穿于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深刻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驗教訓中,成功開辟了適合自己的道路。
這些“來之不易”,定格成《我們走在大路上》中的一個個精彩故事:為了打通被譽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的318國道,11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與當地百姓一起手拿原始工具,身上捆著繩子吊在半山腰作業,一點一點向著拉薩的方向推進;修建新中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數不清的專家、技術人員參加論證,工人們白天施工、夜里學習,實現技術革新4000多項;在不通鐵路、氣候惡劣、物資奇缺的艱難條件下,數十萬建設者用了5年的時間,硬是在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建起了舉世矚目的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今天我們回顧曾經走過的路,紀念這些“來之不易”背后的巨大犧牲和艱辛勞作,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堅定為未來而加倍努力的信念,因為未來的成功依然不會容易。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站上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其“新”與“偉大”之處在于,在一個近14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前人從來沒有進行過的偉大事業,肯定會遇到以前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新問題,也肯定有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國內外重大風險挑戰。這就需要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錘煉戰勝困難、應對風險的本領,以敢于擔當、甘于奉獻、勇于斗爭的精神,肩負起歷史重任,主動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沿著革命先輩們開辟的道路繼續堅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光輝的未來,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