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環(huán)境保護經驗借鑒的“湖南故事”:水為媒,共繪生態(tài)畫卷
湖南省與日本滋賀縣是省級國際友好城市。湖南有洞庭湖,滋賀有琵琶湖,1983年3月,在琵琶湖一艘游覽船上,湖南省與滋賀縣正式簽署締結友好關系的協(xié)定。
2013年3月,湖南省水資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亞歐水資源研究和利用中心秘書處)與滋賀縣琵琶湖環(huán)境保護部,共同向日本國際協(xié)力機構(JICA)申報基層友好技術合作項目。繼一期項目“城市污水處理廠運營及居民環(huán)境意識提高”實施后,雙方合作實施的二期項目“洞庭湖流域農村水環(huán)境改善”,即將在今年5月結題。
6年過去,JICA基層友好技術合作項目在湖南結出了哪些碩果?近日,記者走訪相關部門、項目實施單位,透過3個鏡頭,聽他們講述日本水環(huán)境保護經驗借鑒的“湖南故事”。
1 長沙洋湖濕地公園
——污水處理廠精細化管理與運營
【鏡頭一】
春日的長沙洋湖濕地公園,生機勃發(fā),成百上千種植物賴以生存的水源,除了自然降雨,其余全部來自再生水。
再生水,即污水經適當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可以進行有益使用的水。洋湖濕地所用的再生水,出自湖南先導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運營的洋湖再生水廠。
洋湖再生水廠掩映在盈盈綠意之間,走入其中才知大有乾坤。來自洋湖、含浦和坪塘3個片區(qū)的居民生活污水,分別通過一期“MSBR+人工濕地”、二期“MSBR+微絮凝過濾”組合工藝處理后,水質分別凈化到一級A標準和地表水準IV類標準,清潔度高,沒有異味;然后再進入洋湖濕地,通過濕地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然凈化,最終達到地表水準Ⅲ類標準。這樣構建起一整套城市水環(huán)境生態(tài)再生工藝系統(tǒng),洋湖在全國是“首吃螃蟹”。
【故事】
JICA基層友好技術合作項目第一期選擇了我省3家城市污水處理廠——湖南先導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洋湖再生水廠、長沙水業(yè)集團花橋污水處理廠、株洲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霞灣污水處理廠。
湖南省水資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主任張燦明介紹,一期項目期間,日方專家來華19人,累計在華147天。他們前往3家污水處理廠進行現場調研與技術指導,贈送水質檢測設備。同時,中方也選派了16名骨干技術人員赴日學習交流。
王文明,湖南先導洋湖再生水有限公司技術總監(jiān),一期項目2013年赴日研修人員之一。日本污水處理廠日常管理的精細程度之高,讓他印象深刻。如,嚴格監(jiān)控每一道流程和每一個儀表數據,藥劑投放多少并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等,都有據可查。他還在污水處理廠看到一本本厚厚的年卷,一年下來的能耗、藥耗等指標變化情況,一目了然。
精細化、專業(yè)化的運營管理體系,很快在洋湖再生水廠得到應用。近年來,新編制了水質管理、設備操作、人工濕地工藝管理等5項技術規(guī)程,讓運行管理不再“憑經驗”。在過程管理上,將工藝指標逐一完善,各類儀表充分管起來、用起來,而且運用信息化手段將所有數據形成圖表、曲線,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進而調整工藝。
如,整個廠區(qū)以前只有一塊電表,如今各主要工藝環(huán)節(jié)都安裝了電表,及時了解哪一塊用能提高了,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王文明說,實施精細化管理后的一個明顯變化,開會不再停留在“口頭匯報”,而是通過一張張規(guī)范化的表格交流溝通,管理、工藝、檢測、操作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全部打通,不再“各自為政”,出水水質、運營效能都有提升。
“精細化管理正在從1.0版本升級到2.0版本。”王文明帶領記者前往辦公樓二樓,這里是公司智慧水務運營中心。通過全工藝流程的所有設備聯(lián)網以及遍布廠區(qū)的60多個攝像頭,形成完整的污水處理全過程在線監(jiān)測自動控制系統(tǒng),10多個工藝段及配套車間的調試運行情況,都能在智慧水務運營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得清清楚楚。2016年,時任滋賀縣琵琶湖環(huán)境保護部技監(jiān)川島先生來到洋湖再生水廠,對廠區(qū)的精細化運行和管理升級給予了高度贊賞。
2 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
——水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走進課堂
【鏡頭二】
4月9日,周二,下午3點50分,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初1828班教室,迎來初一各班選修《人與自然之水環(huán)境》課程的42名學生,座無虛席。
課堂上,3人一組,每組的課桌上擺著3個小燒杯,分別裝著稀釋過的面湯試劑、洗潔精試劑、醬油試劑。
同學們將玻璃吸管伸入燒杯吸取液體,液體與吸管中裝有的高錳酸鉀試劑相溶。5分鐘后,每根吸管中溶液的顏色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
“顏色越深,代表有機物污染程度越深。”老師指導學生將吸管中的顏色與化學比色卡比對,讓大家認識廚余垃圾對水體的污染。
1個多小時的課程,留給同學們的思考是:如何正確處理廚余垃圾,為下水道“減負”?
【故事】
作為中日JICA國際合作項目實施單位,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從2016年開始,為初一學生開設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特色選修課程。這在全國都很少見。
“日本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從娃娃抓起,小學、中學不僅開設有成體系的課程,而且定期開展體驗式的環(huán)境教育。”學校地理名師工作室首席名師靳星2015年參加了項目赴日研修,回來后深有感觸。
受此啟發(fā),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將日本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教育課程模式引入學校課堂,嘗試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環(huán)境教育,面向初一全體學生開放。
一開始沒有教材,學校組織靳星地理名師工作室、地理教研組、語文教研組聯(lián)合研發(fā),用一年多的時間自主編寫了適合本地學生的環(huán)境教育教材《人與自然之水環(huán)境》,填補了國家課程體系在這方面的空白。
教材內容分為5大章,從知水、探水、護水3個層面,帶領學生認識、探究水與大氣、土壤、生物、生活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相互影響,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
知識轉化為行動,“小手”牽起“大手”。“我洗澡涂肥皂時會把水龍頭關掉”“家里水龍頭滴水時一定要用桶接著”“我讓爸爸媽媽用淘米水澆花”……說起環(huán)保小妙招,孩子們滔滔不絕。
這樣的變化讓學校領導喜在心頭,開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自然。這兩年,污水處理廠、土壤重金屬污染處理廠及山區(qū)、濕地,都留下了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師生的身影。4月13日,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前來參加瀕危動物與水環(huán)境保護野生實踐考察的孩子們,目睹江豚躍出水面,與麋鹿“親密接觸”,開展識鳥比賽,檢測對比碼頭與湖中水質,收獲滿滿。
“開設這樣的選修課程,是希望從源頭入手,引導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增強環(huán)保意識,切實參與到保護環(huán)境的行動中來。”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校長許小平對記者說。
3 望城區(qū)白箬鋪鎮(zhèn)光明村
——水清綠繞的美麗鄉(xiāng)村畫卷
【鏡頭三】
一到周末,長沙市望城區(qū)白箬鋪鎮(zhèn)光明村就分外熱鬧。鄉(xiāng)村小道干凈整潔,農家小院錯落有致,這樣一幅山清水秀的美麗鄉(xiāng)村畫卷,讓前來休閑度假的游客流連忘返。
“發(fā)現沒?村里沒有一個垃圾池!”光明村村干部吳向華帶領記者一路走一路看:村垃圾分揀中心,塑料、玻璃、雜料等垃圾,分類整齊堆放;隨處可見的干濕分離堆漚池、隔油池、三級化糞池,讓農家院子告別污水橫流……
“村子干凈、漂亮了,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做民宿、賣特產,生活也越過越好。”吳向華說。
【故事】
2013年至2016年,JICA一期項目開展了管理方法與經驗傳授、技術交流與培訓、水質檢測設備贈送、環(huán)保教育實踐等活動,我省一批污水處理廠、中小學受益。在此基礎上,JICA項目第二期——“洞庭湖流域農村水環(huán)境改善”于2016年啟動。
湖南省水資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主任張燦明介紹,近年來,我省不少農村地區(qū)新建了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但“建得好”還需“用得好”,因此二期項目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技術管理培訓,提高生活污水處理設備設施利用率和有效率;對農村居民進行環(huán)境教育普及,提高村民環(huán)境意識,推動農村水環(huán)境改善。
二期項目實施地選擇在環(huán)洞庭湖“三市一區(qū)”范圍內的長沙市望城區(qū)光明村、益陽沅江市三眼塘村。
“在日本21天,我的黑色皮鞋絲毫沒有變臟。”2017年參與項目赴日本研修的吳向華注意到,滋賀縣的家庭、超市、街道等地方的垃圾分類做得非常細致,這是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好的原因之一。
光明村這幾年在垃圾分類上下功夫。先是敲掉了村里原有的160多個垃圾池,然后每家每戶發(fā)放分類垃圾桶,保潔員收集后再到村垃圾分揀中心進行再次分類,并對垃圾分類表現突出的農戶予以獎勵。吳向華介紹,以前全村每月垃圾量有60多噸,現在每月不到10噸,從源頭上讓垃圾減量,為水體、土壤減壓。
同時積極探索污水處理技術,全面推廣“三池一地一溝渠”技術。全村新建了50余個大小人工濕地、150個三格隔油池、500個干濕分離池,目前三格化糞池的普及率達到90%,今年將全部建成;修建了6處共3000余米生態(tài)攔截溝渠,有效解決了因生活污水直排引發(fā)的農村水體污染土壤問題。
“環(huán)境保護,以前要監(jiān)督著搞,現在變成了自覺做。”沅江市三眼塘村村總支委員陳德輝說,這兩年村民思想變化大。